万福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赛程预告

文章内容

英国对阵突尼斯预测-英国vs

tamoadmin 2024-10-19
1.诺查丹玛斯如何预言2.突尼斯桥头堡战役的战略背景3.在突尼斯战役的前期,德军的兵力是什么样的?4.突尼斯是如何被攻陷的?5.英军为什么对马塔潘角的战争万事俱

1.诺查丹玛斯如何预言

2.突尼斯桥头堡战役的战略背景

3.在突尼斯战役的前期,德军的兵力是什么样的?

4.突尼斯是如何被攻陷的?

5.英军为什么对马塔潘角的战争万事俱备?

诺查丹玛斯如何预言

英国对阵突尼斯预测-英国vs

大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出生于1503年,在他写的书<诸世纪>中预言了未来世界上要发生的种种大事,并一一应验。现节选几则,有的已经发生,有的尚未发生。就算看着玩吧。

1.软弱无能的“妻管严”国王——路易十六

贪享安逸,原本得到的江山

却因过份的宽容和怠慢

在瞬间被夸

大轻信那看起来忠实的妻子

慈悲之心只能把她送上绝路

诗文描写的人物是个性格软弱、忧柔寡断、毫无魄力;听命于愚蠢粗俗的老婆,却又有

着善慈悲等人性闪光点的可笑角色。诺查丹玛斯预言此人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江山”

易主,王位轻易被夺。从整首诗中嘲讽的语调来看,预言家所指的,极有可能是在法国革命

中失败的路易十六。他对他那身为奥国公主的妻子唯唯诺诺,听任摆布的可怜模样,在他们

夫妻俩被判处刑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为民街头巷尾闲聊时的笑料。

2西班牙内乱与接连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军旗摇憾在西班牙的内地

呐喊的队伍一角的边境传来

纷争通过了勒尼桥的附近

军团被群众击退

西班牙是西欧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工农运动不断高涨;1936年2月,成立了以左翼共和党人为首的共和国政府,并采取了一

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是同年7月,一批军官在西班牙南部和北部的许多城市,发

动了反对共和国政府的武装叛乱。西班牙人民坚决保卫自己的政权,支持政府军对付军

官佛朗哥领导下的国民军,但是德、意法西斯却援助叛军搞内乱,插手西班牙内战并对政府

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战争局势一步步扩大,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预言诗描写的就是

上述情节。第三行的“勒尼”于法国中东部,曾一度被德国占领,最后一行中,写法国勒尼

的群众击退占领军,来引喻西班牙内战以及二战中联合军(“群众”)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同

盟,真是意味深长。

3。 1982年,英国福克兰群岛纷争和帝国的没落

王族的领导者不得已也俯身低头

口中喷出鲜血,血流如柱

英国国教的支配者让王国喘息

如被砍断的树枝失去生命力

在突尼斯苟延残喘

英国曾经是“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国,称霸世界达200年之久,但是它也是最早走

向衰落的国家。这首诗就是预言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没落衰败。从一至三行,都

在描写英国失去昔日的辉煌和风光。领导者力不从心地苦持危局,在后来崛起的超级大国美

国的间接控制、干涉下,不得不听从山姆大叔的指挥棒的无奈惨状。但是在诗的最后部分,

作者又让我们看到希望:哪怕“苟延残喘”,说明英国仍不失有恢复它往日神勇咸严的可

能,“突尼斯”在此处指代隔海之地,与此相符的就有1982年发生在与英国隔海相望的福克兰群岛的劳维纳斯争议。

4。1999年,恐怖大王从天而降!

1999年7月

为使安哥鲁莫亚王复活

恐怖大王将从天而落

届时前后玛尔斯将统治天下

说是为让人们获得幸福生活

对于所有的人特别是那些研究诺查丹玛斯预言的专家来说,最引人注目而倍感忧虑的是

《诸世纪》中关于人类灭亡的预言。因为它是全部预言的中心。上面这首诗,就是这个人类

关注的焦点。

预言最初是在诺查丹玛斯与亨利二世的对话中出现的,后来经过预言家的整理加工,写

成诗句载进《诸世纪》中流传了下来。这是一首事关重大非同小可的预言诗,决不是作者突

发奇想的信口开河和哗众取宠的耸人听闻,这首诗的基本思想看来在作者的年轻时代就已经

初步形成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熟完善,与亨利二世的谈话只不过是在那种场合

下,为他提供了一个表达这个思想的机会,最后终于用诗的形式完整地阐述了他的预测。

这首诗所涉及到的事件的重要性,诺查丹玛斯早就充分认识到了。他的其它预言诗,不

开玩笑的调侃式的语气随便说来,似乎是故意要让后人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去猜测不休。但这

首诗却是例外,其中预测事件发生的日期说得相当明确,使人没有任何其它解释的余地。可

以认为,诺查丹玛斯在这首诗里,再也没有使用他那惯用的闪烁其词故意作弄人的手法。出

于一位预言家的责任感,他这是在对我们这一代人作出极其慎重的警告。

5。大七数是什么意思?

大七数轮回完结之时

相互残杀发生了

它发生在这一千年开始不久

那时地下的人将破墓而出

在关于1999年人类灭亡的预言之后,作者又安排了这样一首诗,似乎在对大劫难作一

个概括性的总结。灾难降临之后,幸存的人是如何苟延残喘的呢?这首诗被认为描述了这一

情景。

这首诗的语言看上去十分显浅,然而其意思并不容易破译。首先,第一行“大七数”就

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迷。

关于1999年的诗就在此诗前面,而且这首诗使用了“它”这一指定代词,很显然这个

“它”指的是21至30世纪之间的一千年,“一千年开始不久”的意思可以解释为“进入

21世纪后不几年的时间内”,这样是非常顺理成章的。因此,“大七数”假如指的是年号

的话,则为2007年或2070年,最多也是2700年。但是仅仅在年号上做文章显然是得不到

多少有意义的东西的。我们应该放开眼光,从另一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抛开时间不想,从

人类方面着手,“大七”可否指的是“7亿人”呢?假如这种分析正确的话,诗意就可以解

释:大劫难后,全世界还剩下7亿人(或许是7000万,也可能是700万),“轮回完结之

时”,即当人们为了生存进行了一番挣扎努力之后,却遭到了“残杀”。这里的“残杀”一

词,原意是“一百头牛被砸”,并不是什么大的战争,也不是古代式的战争,而是指一种

未开化的野蛮的屠杀。于是我们把它解释为同类相食和群体间的疯狂的相互残杀,这种观点

不无道理。

最后一句:“地下的人将破墓而出”,这只能解释为幽灵出来了,即世上的人都灭

绝。这句话在《圣经》中也有记载,它说的是“上帝惩罚的最终完结”,即生者全部被惩罚

之后,人却被上帝唤醒,上帝根据他们的生前表现分为两类,一类是信上帝者,上帝将之

送往天堂,一类是不信上帝者,上帝将之打入地狱,永不超生。

诺查丹玛斯用这句话作为一个暗示,其用意告诉我们,残存的人类还会遭到更为悲惨的

折磨,1999年幸免于难的人类的子孙到了诗中描述的时代,仍会生不如,最后,一个不

剩全部灭绝。

6.世纪末大异变之后“神的时代”将来造访

古老的道路将被极好改善

他们奔赴类似曼斐斯的大地

海格立斯的圣墨丘利,百合花

大地、海洋、异国震憾

看完诺查丹玛斯前面那首世纪末人类灭亡的恐怖预言之后,你的胸口是否还在因紧张、

透不过气而郁闷着,砰砰直跳?忧心重重的你在焦虑、担忧着自己未来命运之余,有没有设

想过地球在那场劫难之后的前途?一切毁灭丧尽过后,地球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一些问题在

上面的四行诗中就能找到答案。

地震、战争、外星人、“恐怖大王”等等在肆虐地球造成全球毁灭的巨大灾难之后,世

界灭日的恐慌过去之日,代表着善良、正义的。‘神族”会造就地球。世纪末的异变如果说

是对人类的惩罚的话,那么让人类尝到应有的报应之后,摧毁的一切又会重新复苏,开始。

“古老的道路将被很好地改善”,预示地球上的建筑物、工程会慢慢被重新建立起来。不仅

如此,我们还可理解为一种新的制度,新的文明,或是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都会

在异变之后由新的生命建立起来。“海格立斯”是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墨丘利意味

着神圣的贤人,曼斐斯是古埃及曾一度繁荣的城市,预言家通过它们在告诉后人:在人类生

存的时代毁于一旦的地球,会被后来出现的另一种代表着贤德、仁和、善良的生命修复重

建。这些新的开拓者,远远比人类优秀,他们会用他们的智慧、力量创建出一片新的乐土、

繁荣昌盛。

看到这一副末日之后的美景图,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有幸逃脱世纪末的大劫难,去亲身体

会一下“神族”们的生活啊!但是扪心自问,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有资格去享受那种没有丑

恶,只有真、善、美的世外桃源生活吗?灾难不会饶恕每一个伤害过地球的人的!

突尼斯桥头堡战役的战略背景

对德国和美国来说,北非战场都是战争的外围区域,但这两个国家都由于他们盟友的甜言蜜语而卷入了这里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德国的情况是,1940年,意大利进行了一场大胆的,试图扩大其在北非的殖民地,在英军强有力的反攻之下,这次冒险很快便失败了。意大利令人颜面扫地的失利促使派出一小部分军队支援,由埃尔温.隆美尔指挥,于1941年2月抵达北非。德国非洲军(DAK)对阵线拉得过长的英军第8军取得的一些胜利使隆美尔名声大振,也一定程度的提高了他在德军中的地位,但远未到那种决定性的作用,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东线的苏联。

对英国来说,非洲在其整体战略中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大英帝国在非洲、中东和印度开拓了很多殖民地疆域。地中海是通向中东很重要的路径,苏伊士运河控制着和印度之间商贸往来的交通要道,再有,作为老牌的海上强国,英国只依靠单薄的陆军很难与德国这样的陆地巨人相抗衡。一个多世纪以来,英国传统的战略便是外层包围,利用舰队的机动灵活来消耗二级战区的敌军,直到联合自己的盟友一起和陆地上的敌军交战。1940年下半年,德军登陆英国的威胁刚刚减弱,英军便在埃及境内集结部队,准备击败北非的轴心国军队。1941年的大半年以及1942年早期,北非的战势都呈现胶着状态,随着交战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掌握人力,补给和武器上暂时的优势,战线不时的向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推进。但是,德国在1941年6月展开‘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之后,非洲军的前景黯淡了许多。苏联是国防军的首要战场,一直到1942年夏,北非的实力对比都是明显偏向于英军的。

艾森豪威尔把自己当年在西点的同学奥马尔.布莱德雷也调来北非作为副官,但凯塞林战役之后美军需要新的指挥官,布莱德雷先是晋升为巴顿第II军团的副官,然后才在北非战役的最后一个月才晋升为第II军团的指挥官。

1941年12月,对美国的宣战使得英国的战略形势变得有利起来,邱吉尔开始着手游说罗斯福相信地中海战略的好处。当时,这种战略在美国并不被广泛认可,尤其是美国陆军参谋长,四星上将乔治.马歇尔,强烈支持盟军尽早占领法国,最好能在1943年。后来人们发现,盟军1943年的时候还没有做好在法国打一场大型登陆战的准备。在盟军高级***一系列的会晤见面中,英国逐渐说服他们的美国盟友加入1942-43年间地中海区域的军事行动,给德国国防军一定的压力,直到登陆法国的行动变得现实可行。此外,斯大林和其他苏军将领也很支持西线盟军的行动,因为红军已经在东线单独抗击德军一年多了。罗斯福和马歇尔最终决定采纳英国的意见,但美军在地中海一带的军事行动始终是三心二意的。

在突尼斯战役的前期,德军的兵力是什么样的?

1943年2月,隆美尔军队在英国第8集团军的追击下,退守突尼斯的马雷斯防线。第8集团军则开抵马雷斯以南数英里的梅德宁占领阵地。德军趁英军尚未立稳脚跟,于2月14日在卡塞林隘口打败美国第2军的部队。然后,在3月6至7日又袭击了梅德宁的英国第8集团军,结果被早有准备的英军打败,损失52辆坦克,被迫撤回防线。此后,隆美尔应召回国,冯·阿尼姆上将接任隆美尔的非洲集团军群司令一职。

突尼斯是如何被攻陷的?

北非落入盟军之手后,轴心国在非洲只剩下最后一块地盘——与欧洲遥遥相望的突尼斯。鉴于突尼斯在政治上和战略上的重要性,轴心国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扼守突尼斯,并制定了西地中海战略的新规划,那就是要占领整个法国,在科西嘉岛登陆,并在突尼斯建立一个桥头堡。盟军登陆的当天中午,纳粹德国强迫维希法国政府接受了它的建议。从西西里和撒丁岛提供空中支援,用来阻止在北非登陆的盟军,并予以有力回击。由此,法国在突尼斯的机场全部对德国飞机开放。

11月9日,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向突尼斯空投第5伞兵团及其他分队,抢在盟军之前占领了突尼斯城的欧韦奈机场。第二天,占领突尼斯比塞大的西迪艾哈迈德机场。11月11日晨,德军又执行“阿提拉”计划,占领了法国的未沦陷区。同日,2个意大利师分别由撒丁岛和本土出发,在科西嘉岛登陆。11月27日,德军为夺取法国军舰,进攻法国南部的港口土伦。在土伦法国舰队司令让?德拉博德海军上将的命令下,土伦法国海军将其舰队的70余艘军舰以及60余艘运输舰、油船等凿沉。土伦法军被解除武装。

盟军占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获得重要的后方基地之后,迅速向突尼斯挺进。11月15日,北非登陆部队英国第1集团军在安德森中将的指挥下,追击德军进入突尼斯境内,占领突尼斯市西北部海岸城市泰拜尔盖。17日,在比塞大以西50公里处,盟军与德军首次在突尼斯展开激战。德军1.5万人的快速增援部队和大量飞机,挫败了英美联军迅速夺取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企图。至年底,盟军被迫撤至迈杰兹巴卜一线。至翌年春,由于暴雨不断,道路泥泞不堪,给行军造成了很大困难。盟军暂停在突尼斯的攻势。与此同时,蒙哥马利指挥的第8集团军也因等待补给而推迟了向突尼斯的挺进。轴心国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乘机向非洲增派兵力,并规定突尼斯轴心国军队司令库尔特?冯?阿尼姆上将的首要任务是,保证隆美尔军队的前进道路畅通,不受牵制,进而两军协同作战,共同守住突尼斯这个战略重地。

1943年初,根据卡萨布兰卡会议同盟国作出的攻占突尼斯领土、结束非洲战役的决定,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盟军地中海最高统帅部司令,英国亚历山大将军任副总司令,负责地面作战指挥;英国空军中将阿瑟?特德任地中海战区盟军空军总司令;英国海军上将坎宁安任地中海盟军海军总司令。四位将军会集在此,各施策略,展露拳脚,使突尼斯之战更具精彩性。

参加突尼斯战役的盟军兵力是第18集团军群,亚历山大将军兼任司令,下辖英国第1、第8集团军和美国第2军,共18个师(12个英国师、4个美国师、2个法国师)另两个旅。由盟国地中海舰队(近百艘军舰)及3241架作战飞机支援作战。战役计划是英国第8集团军在滨海方向上沿马雷斯—加贝斯公路实施主要突击,并积极配合美军第2军歼灭意大利第1集团军的基本兵力;尔后全部盟军迅速向突尼斯市发动进攻。同时美第2军向米克纳西和加贝斯湾方向实施辅助突击,转向意第1集团军后方并切断其退路,再予以歼灭。

1943年2月,隆美尔军队在英国第8集团军的穷追猛打下,退守至突尼斯的马雷斯防线。第8集团军则开抵马雷斯以南数英里的梅德宁占领阵地。德军趁英军尚未立稳脚跟,抓住有利时机于2月14日在卡塞林隘口打败美国第二军的部队。然后,在3月6至7日又乘机袭击了梅德宁的英国第8集团军,结果反被早有准备的英军打败,损失52辆坦克,被迫撤回防线。1943年3月中旬,盟军重新调整部署恢复在突尼斯的攻势。根据亚历山大司令的仅作有限进攻、以转移英第8集团军当面德、意军的命令,3月17日,美军第二军(新任军长巴顿将军,后为布莱德雷将军)在航空火力和炮火准备之后转入进攻,经过几天的奋战。20日,顺利突入米克纳西地区,成功地牵制了德军第10装甲师。同日夜,英国第8集团军开始进攻突尼斯南面的门户——马雷斯防线,以便歼灭意大利第1集团军,同英国第1集团军会合。

3月20日晚,英军右翼第30军在靠近海岸的狭窄沼泽地区首先发起强攻,但并没有取得很大突破,仅在对方防线打开一个很浅的缺口。次日夜得到增援后,英军重新发动进攻,桥头堡稍有扩大。由于反坦克炮受沼泽地及地雷阻滞,未能跟进,英军前沿步兵阵地在没有充分支援的情况下被德军的反击所摧毁。战斗开始2天后,英军正面进攻失败,撤回出发阵地。鉴于初战失利,蒙哥马利对原计划做了相应调整,将作战重点移到内陆侧翼。为此,英军第10军司令部及第1装甲师于23日夜穿越沙漠去增援受阻于普卢姆山峡的新西兰军。同时,印度第4师从梅德宁向内陆侧面挺进,加强对德、意军侧翼的威胁,并开辟另一条冲击线。新计划代号为“增压2号”。增援部队到达后,英军左翼即于26日下午4时在空中轰炸机的掩护下发起闪电攻击。德、意军试图调动其预备部队阻挡英军左翼的猛烈进攻,但为时已晚。在被合围的威胁下,守军被迫向北撤往瓦迪阿卡里特。3月28日上午9时,英军完全占领马雷斯防线,通往突尼斯的道路遂被打通。

4月7日,英国第8集团军开始进攻退守瓦迪阿卡里特防区的意大利第1集团军,并于同日与美国第2军先头部队会师,将德、意军重重包围。轴心国军队选择了放弃阵地继续北撤。4月13日,意大利第1集团军撤至轴心国在突尼斯的最后一道防线昂菲达维尔—蓬德法斯一线。至此,德、意非洲集团军群在突尼斯东北部只保留一个南北长130公里、东西宽60公里的桥头阵地。次日,英军第8集团军开抵昂菲达维尔防线。4月20日,盟军在突尼斯展开非洲战役最后阶段的进攻,从南面和西面向突尼斯和比塞大方向同时实施突击,占领了重要据点。5月6日,英国第1集团军在强大的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在突尼斯西线对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发动决定性进攻,突破德军防线,将其残部分割为两部。7日,盟军占领突尼斯市和比塞大,此后,继续向海边进军。轴心国部队撤入邦角半岛,因受到同盟国海军的海上封锁,德、意军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界,无力防御。5月12日,盟军彻底歼灭轴心国残余部队,德、意军总司令冯?阿尼姆被俘。13日晨,意大利第1集团军投降,长达3年的北非作战全部结束。

英军为什么对马塔潘角的战争万事俱备?

由于没有完整的战略计划,战争之初,意军也就忽略了两个能够改善意大利战略态势的要地——突尼斯和马耳他。如果占领突尼斯港口和机场,意海空军就能利用突尼斯基地和对面的西西里岛基地,严密封锁突尼斯海峡,切断英国在地中海的交通线。而且突尼斯港口和海岸线可以作为意陆军的补给基地,安全而又经济。马耳他位于地中海中心,是英国舰船的一个中途停靠战,也是意大利中央阵地上唯一一块英国领地。但是这里最初只有4架作战飞机驻防,防守力量相对薄弱。对于这个理应成为第一个进攻目标的重要战略基地,意军除了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空袭外,对其没有采取任何可靠的行动。战略计划的不完备和行动上的盲目,注定了地中海战争中意大利军队的惨败。而在足智多谋的温斯顿·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人首先就在战略部署上略胜意军一筹。深谋远虑的丘吉尔首相深知地中海战略地位的重要,在他看来,确保地中海交通线的畅通,是英国海军肩负的仅次于保卫英伦三岛的战略任务。这里有他使用了近150年的基地马耳他,有一支实力过硬的地中海舰队;还有不少盟国。对于英国人来说,控制了地中海,就意味着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早在1940年5月中旬,英4艘战列舰和“鹰”号航空母舰就已悄抵地中海,同时地中海舰队司令部也由马耳他基地迁往埃及亚历山大港,进入临战状态。1940年6月24日,法国政府向投降,英国在地中海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6月27日,丘吉尔果断签署命令,地中海舰队受命用武力摧毁了法国米尔斯克比尔舰队,并迫使亚历山大港舰队凿沉全部船只,不战而亡。1940年11月25日,意军在占领了东非肯尼亚的部分地区和英属索马里全境,西进至苏丹边境和北非埃及的西迪巴腊尼后,便开始从一年半前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向希腊进攻。但到1941年初,意军仍被英勇的希腊军队逼得寸步难进。希腊对于维护英国海上交通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又是英国的盟国,因此,从1941年3月4日开始,英国便不断从埃及运送兵员和装备到希腊,实施援助希腊的“光泽”行动。英国地中海舰队自然更是肩负重任。由于当时英国地中海舰队的主要基地正在由马耳他岛向亚历山大港转移,英国的运输船队往返如梭,海上一派繁忙。这无疑会给意军提供难得的出海机会,从而导致一场海上实力的大厮杀。领导英地中海舰队的是在英国海军中被尊称为伟大的领导者“ABC”的海军上将安德鲁·坎宁安爵士。他一面坚守马耳他岛,一面作好各方面战略准备,意欲寻机痛歼意军。但他深知意军舰队实力雄厚,必须有强硬的作战舰队与之抗衡。因此,在他的建议下,地中海舰队在现有的1艘现代化航空母舰基础上,另外加进了新型装甲航空母舰“卓越”号。新改装的防空巡洋舰“加尔各答”号、“考文垂”号和经过现代化改装的旗舰“勇士”号。舰队的实力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大大增强。继1940年11月1日英军在克里特岛登陆之后,11月11日,英国又出动海空军成功夜袭了意大利南方的海军基地塔兰托,使意军3艘战列舰和2艘巡洋舰遭受重创。这就使地中海英意双方的兵力对比变得对英国更为有利。1941年元月初,“卓越”号遭到德国轰炸机的重创,从而使英国失去了唯一一艘装甲航空母舰。但很快另一艘新型装甲航空母舰“无畏”号从大西洋绕道非洲南端,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英国方面至此已是万事俱备,只要决战时刻一到,地中海舰队就将全面出动,奔赴生攸关的马塔潘角大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