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电台节目-篮球电台是多少钱
1.最烦的央视篮球解说是谁?
2.香港电台的旗下业务
3.杨毅电台在哪
4.体育频道是cctv几台?
5.我想要中国所有转播NBA的电视台的主持人和评论嘉宾的名单和详细资料?详细些
6.最令人厌烦的央视篮球解说是谁?
最烦的央视篮球解说是谁?
解说要分成两种,一种是主持人,一种则是嘉宾。主持人是央视自己的员工,比如说孙正平、于嘉、刘星宇、杨健,而嘉宾是张卫平、苏群、杨毅、徐济成等。
在主持人之中,最烦的解说,当然就是我们的孙老师了,此君除了资格老而外,也就报报比分,念一下球员的出场名单啥的,没啥特色,很中庸,和宋世雄一样。
其次就是刘星宇了,刘星宇的嗓音一般,而且他真正喜爱的项目不是篮球,而是皮划艇,在热情度上不如于嘉。说起于嘉,虽然很多人也不喜欢他,但却是大嘴认为央视最棒的篮球解说。
而在嘉宾之中,张卫平资格最老,现在已经不再担任央视解说了,这或许跟孙正平退役有关,两个人是黄金搭档,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吧。
张卫平有很多经典的语录,比如说“这个球不合理啊”,“养虎为患啊”,“孙悦,玩儿他”等等,但是卫平-布莱恩特的倾向性也很强,比如说就对八一情有独钟,不喜欢尤纳斯等等。
徐济成虽然很专业,但是他那蚊子一样的声音,大嘴也真的是服了,通俗一点儿地说就是,不说人话!真的很难听清楚此君到底在说啥。
总的来说,于嘉、杨健、苏群都是挺不错的解说,而杨毅嘛,因为是经纪人的原因,所以也会有倾向性,尤其是他居然不把王哲林给选进中国男篮的12人大名单,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篮球解说这一行,实在难做。既要有扎实的篮球知识基础,也要在镜头前抛下一切个人 情感 ,无私公正的解说。然而人之七情六欲有时难免表现在脸上,如果 情感 上稍有偏颇就容易召来烦恨、辱骂。
那么转播NBA已久的央视,有哪些解说的口碑不佳呢? 从大众风评来看,黄子忠老师的解说饱受吐槽。黄子忠虽然是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高材生,他解说的水平却不如其文凭那么高。他经常在解说过程中侃侃而谈,却与转播的篮球比赛风马牛不相及,让人觉得很是厌烦。而且他经常说一些球员的场外故事,却不谈及球员本场表现。好的解说员只会在暂停期间聊些场外事,黄子忠却一扯就是一整场,让人昏昏欲睡。
另外一位饱受吐槽的央视解说,是更为年轻的刘星宇。一是因为他的嗓音不太好听,二是因为他常常在解说过程中发出情绪过盛的惊叫。这让一些比较淡定的球迷很不适应,甚至上升为厌恶。17年刘星宇因为被问及CBA球迷冲突的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了句“又出事了?我去看看新闻。”受到了这位球迷的吐槽,随后两人在微博上展开了唇枪舌战。具体细节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其实每位解说都有自己的风格,众口难调,能坐上解说席的怎么说也比咱们懂球。遇到不喜欢的解说就静音吧,可不要人身攻击,违背了看球的初衷。
个人觉得是于嘉。其次是刘星宇。
先说下刘星宇,后面再重点来说说于嘉。刘星宇在大学是练皮划艇的,后来进了央视被分配说CBA和NBA。但老实说,他在刚刚解说篮球的时候非常业余。对于篮球的认识,还比不上资深的球迷。而且他不懂就算了,还喜欢满嘴跑火车,有时候太尴尬了就扯场外的闲篇。
但随着解说比赛越来越多,加上他私下肯定是下了苦功了,最近几年他的进步非常大。尤其是他现在解说冰雪项目,水平非常的高。虽然本人不喜欢他的解说风格,但还是给予鼓励。
至于于嘉我觉得是属于晚节不保。于嘉因为参加2008年奥运会解说比赛出道,他刚刚解说篮球那几年真的是让大部分的篮球迷为之惊艳。扎实的篮球知识,出色的外语水平,解说时总能切中要点。在那几年于嘉堪称是大陆篮球解说第一人。
不过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他的解说越来越油腔滑调。动不动就在球迷面前各种装X,搞得自己知道很多内幕一样。解说的时候,辞藻也过于浮夸。如果这是油腻中年男人的通病,那么我们只能怀念当初的那个于嘉了。
难道没人提沈知渝吗? 听他解说只想睡觉,说话就像一吞温水,乏味至极,毫无自己的观点,说什么话都是模棱两可,和稀泥,没有一点自己的特点,不管你有没有专业知识,作为NBA这么男人的运动的解说你起码应该让观众感受到你的激情,感受到你对篮球的热爱吧,不要老是气沉沉的,看他解说的比赛不管再激烈 再紧张的比赛,他都能给你说的平淡的想昏睡!!!就是这个!
花有百样红,人有各不同!
每个人对自己的喜好都是有独特定位的,每个球迷都有自己喜欢的解说也有不喜欢的,为了尊重,请不要说烦,你可以换一种说法,例如不是很喜欢。
下面我个人说排列一下喜欢和不喜欢的篮球解说员:
1.喜欢:段冉、王猛、苏群。
2.还行:杨毅、张卫平、王子星。
3.不喜欢:柯凡、于嘉、子忠。
还是那句话,众口难调,自己喜欢就好,千万不要去为了喜欢谁而去黑谁,更不要因为自己不喜欢而去黑谁。
解说NBA哪家强,听我说下这十强。徐苏杨于张,李霍孙刘王。老徐解说属最稳,苏群解说透彻强,杨毅贯彻思路好,于嘉激情似演讲,卫平虽然会乱讲,亲民快乐时间长。李克专注分析现场,霍楠战术不停提倡,正平老师正规复古,星宇解说不慌不忙,说到王猛我有话讲,最佳捧哏适合搭档。
其实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张卫平,什么都是你最明白,你去当主教练呀
说起解说,现在真的无脑的太多,很多就跟着走,有的好像比裁判还要专业,见过最烦的就是于嘉了,腔调太重,而且感觉满嘴跑火车,别人说什么就说哎对对你说的有道理。
说起烦的就有喜欢那就是卫平布莱恩特,身为篮球员的他有着自己风格和对篮球的理解,最关键的是他叫布莱恩特!
当然是那些曾经说过最经典的话
孙正平:骑士陆续换上垃圾队员。
于嘉: 下面是抽奖环节,我们看哪位幸运观众能获得今天我们准备的麦迪战靴,我来喊开始,张老师喊停!
张老师: 好的,开始!
于嘉: 。。。。。。。。。。。。。。。。。。。。。。。。。。。。。。。。。。。。停!!
其他几个解说风格各异 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但起码还是在解说,只是能力有差罢了。但是黄子忠 这货绝对是凭关系进的电视台 他根本就不是解说这块料 首先老黄从声音上就不适合这行 音色尖而薄,让人听了不是很舒服。另外,他真的是一点不懂球,根本不是球迷,过去在江苏台解说球赛 没事就喜欢念球员场均数据 其他的不知道改说啥 只能机械的念着凑时间 一点没黑他的意思 确实他根本就不适合干这行
香港电台的旗下业务
香港电台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广播电台,主要功能是宣传政府的政策、制作教育及资讯节目。1970年成立“公共事务电视部”,并开始制作时事及公共事务节目,供持牌商营电视播映。后来随著电视的普及化,香港电台制作的电视节目亦开始多元化,继有电视剧、纪录片、综合节目、文教节目及教育电视等。于1976年与教育司署(教育统筹局前身)属下的教育电视台合并,并改为现名。
香港电台设有七个频道,各个频道每天二十四小时广播。
香港电台第一台
收听频率:FM92.6Mhz-FM94.4Mhz
以粤语广播,传递最新最全面新闻时事资讯,兼备交流空间,让民意和政府政策得以互相传达,协助公民社会的发展。
内部频道名称及节目定位:第一新闻及资讯频道
香港电台第二台
收听频率:FM94.8Mhz-FM96.9Mhz
以粤语广播,提供多样化的生活资讯,推 动社会共融,鼓励包容小众社群,支持多元文化发展。同时开拓与年青人沟通的网上世界,设有年青人网上电台Teen Power。
内部频道名称及节目定位:第二家庭频道,着重青年、社区活动及音乐
香港电台第三台
收听频率:AM567Khz及AM1584Khz&FM106.8Mhz(香港岛南) / FM97.9Mhz(跑马地(湾仔)、渣甸山(湾仔)、阳明山庄眺景园) / FM107.8Mhz(将军澳、天水围)
以英语广播,为居港的英语人士提供各方资讯,协助他们投入本地社会事务,融入香港。
内部频道名称及节目定位:第三新闻及资讯频道
香港电台第四台
收听频率:FM97.6Mhz-FM98.9Mhz
以(英语/粤语)双语广播,藉推广美乐(Fine Music)提升大众精神生活的素质,是本港唯一的古典音乐频道。 同时,与广东电台音乐之声、北京音乐台、上海动感101、台湾台北之音、新加坡YES933、马来西亚988电台共同主办和播出的《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节目也成为华人流行乐坛最受瞩目的排行榜,刚刚在台北成功举办第四届颁奖典礼,使内地歌手第一次站在了台湾的舞台上。亚洲最强的七大电台也使《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成为了一个流行指向标。
内部频道名称及节目定位:第四香港唯一的古典音乐频道
香港电台第五台
收听频率:AM783Khz及FM99.4Mhz(将军澳)/FM106.8Mhz(屯门、元朗)/FM92.3Mhz(天水围)
以粤语广播,既服务长者又照顾小众,全力做到“戏曲文教.生活传真.敬老慈幼.服务社群”。
内部频道名称及节目定位:第五长者、文化及教育频道
香港电台第六台
收听频率:AM675Khz
以英语广播,转播英国广播电台世界台的节目。
内部频道名称及节目定位:第六英国广播公司世界台
香港电台普通话台
收听频率:AM621Khz及FM100.9Mhz(跑马地、铜锣湾、湾仔、屯门北)/FM103.3Mhz(将军澳、天水围)
本港普通话广播频道,与凤凰卫视旗下的凤凰优悦广播(凤凰U-radio)共同肩负著推广普通话应用,以及促进世界华语地区讯息交流的使命。
内部频道名称及节目定位:第七香港唯一的普通话频道。 香港电台电视大厦
香港电台教育电视中心
香港电台现有的营运及制作都集中在九龙广播道的三座大楼。 设施大楼 地段 主要部门 投入运作年份 广播大厦 广播道30号 电台部 1969年 电视大厦 广播道1号A 电视部 1971年* 教育电视中心 广播道79号 教育及综合节目分部 1975年 电视大厦1975年落成时原为佳艺电视厂址,但在1978年佳艺倒闭后变为TVB的制作分厂。1988年TVB迁离后改作港台电视部的总部。
因应港台设施老化及不敷应用,政府早在2000年预留将军澳第86区一幅土地作重置港台设施,但后来因2003年SARS事件时财困及2006年的公共广播服务检讨问题而一直搁置。直到2009年,随着数码声音广播及数码地面电视广播服务的推展,政府重新启动在将军澳重置新广播大楼的工作。但因原来计划的地段面积较小及地底渠务限制,会削减可兴建的楼面面积,故其后选定将军澳第85区南段(原为九巴临时车厂)一面3.1万平方米的土地作重置新广播大楼。
由于新选址地面面积增加,大楼低层可统一集中电台、电视台、教育电视及创新中心四大媒体大楼,同时更可设置电子节目数据库作为电台资料馆,开放供巿民参观。
2012年5月18日,政府正式为新广播大楼工程招标,作为兴建综合广播和电视节目录制场所与相关设施及行政办公大楼。新广播大楼工程预计于2014年第一季展开,于2018年第四季完成。 香港电台自1994年12月推出网上广播服务以来,服务范围日益扩大,至今全部港台制作的节目,都可以在“香港电台网站”收看、收听和重温。
1994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电算机服务中心协助下,创建“香港电台联网版”,开拓新的广播科技,在网上提供新闻简报及少量电视及电台节目。
1995年9月,成功取得同步直播LiveRealAudio的科技,与美国西雅图ProgressiveNetwork合作,在香港立法局选举日,透过互联网36小时全球直播电台选举新闻和节目,成为世界上首个应用同步直播科技作36小时直播的电台,展开电台网上直播崭新一页。
1996年10月,港台担任第三十三届亚太广播联盟周年大会主办机构,特别为这次活动设立网站,全球现场直播专题讨论部份,首次令不能出席会议的会员,亦可在本国即时分享大会的讯息。
1997年6月,将香港回归的各项庆祝活动,连续48小时经互联网视像直播,全球共有25万人次收看或收听了是次盛事,而在此期间,到访港台网站的人次更高达900万,是香港互联网广播史无前例的一项创举。
1998年4月,网站定名为“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提供4个电台频道24小时直播,以及自选电台、电视节目服务。
2000年4月,全面拓展网上广播服务,每天直播全部6个电台频道、所有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节目(每周共7小时视像节目),及提供中文新闻文本。
2001年1月,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得到联合国的支持,推出由联合国拍摄的“联合国在行动”(UNInAction),播放一系列有关世界各地的政治、环境保护、经济及社会民生的节目。为大家开展世界视野,带来更多国际性的资讯。
2001年2月,网站增设中文简体字版,方便海内外华人参阅浏览。
2001年3月,与六大洲各国超过500间电台和电视台网站连线,让网友更方便接通全球各地电子传媒,分享资讯。
2001年4月,增加网上英文新闻文本。推出网上学习e-Learning,透过互联网多媒体互动平台,推动终身学习,提供文史哲、艺术欣赏和语言学习的素材,提高大众学习兴趣。
2001年7月,开设网上财经频道(e-Finance),提供即时财经资讯、专家推介、上市公司专访等不同项目。
2001年11月,新增免费订阅网上新闻速递,每日早、午、晚三节中文及英文新闻,透过电邮直接传送给订户;并提供电子手帐下载版本,方便用户随时浏览。
2001年12月,加强新闻网页内容,每日即时新闻文本内增插特别现场录音,包括相关访问或重要人物发言等,令听众能直接收听到第一手原声。
2002年6月,开设“中华文化频道”,推出不同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项目,包括︰“茗茶乐”、“网上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中国戏曲查笃撑”等。
2002年9月,开设“文化互联网”,提供一个网上平台,发放最新本港文化活动讯息及推动公众交流。
2002年9月,加强网络自动上载系统,提供更简单易用的即时调查、讨论区及问答游戏的网上新接口。
2002年11月,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率先推出PDA电子手帐版本,为电子手帐用家提供多媒体内容,包括:直播6个电台频道节目、每小时新闻简报(粤语、普通话及英语)的直播或下载、浏览或下载中、英文即时新闻文本,及每日更新的电视节目精华推介短片。
2003年2月,庆祝香港广播75年,推出“经典重温频道”,精心挑选香港电台在不同年代所制作的经典节目,供公众在网上重温欣赏。
2003年10月,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推出全新面貌,版面设计照顾不同需要,令大家网上欣赏电台电视节目更加一目了然。网页新增搜寻器,公众可更快捷及方便地,在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不同范围内作内容搜寻,重温和浏览网上提供的丰富节目及内容。
2004年10月,开设立法会直击,每周网上视像直播立法会会议。
2005年7月,推出myrthk新功能,让公众能建立个人化香港电台网上频道。网上即时新闻并提供RSS服务。
2005年8月,设立PodcastCorner下载频道,让公众能简便地接收及下载最新节目,作流动收听。
2007年5月,PodcastCorner扩展为PodcastStation,提供更多影音节目供选择,并增设3GP多媒体储存格式,方便3G手机用户随身收看。
2008年11月,增设“电脑桌面微型应用程式”(SohaWidgetsVista版),让公众在新增、编辑和查阅私人的行事历之余,更可直接获取香港电台新闻、收听网上电台直播、收看电视直播及查阅港台最新活动资讯。
2009年9月,“香港共享创意”回应香港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创意通”通识计划;香港电台作为一个公共广播的机构,按“共享创意”授权条款于本网站发放一些特选多媒体项目,供大家免费下载使用。
2010年3月,全面提供“高质版”(HighQuality)服务,直播6个电台频道节目,让公众可以享受高品质的香港电台网上电台直播。透过“高质版”(HighQuality)的服务,直播更流畅、音质更好更清晰。
2010年6月,推出“香港电台随身版”(RTHKOnTheGo),iPhone及Android用户可分别于iPhoneAppStore及AndroidMarket免费下载及安装于iPhone、iPodTouch及Android装置上,随时随地透过Wi-Fi或手提电话网络收听电台直播、查看即时新闻、下载Podcast精选等等。
2010年7月13日,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RTHKONINTERNET》推出全新面貌,公众可更快捷及方便地在香港电台网站不同范围内作内容搜寻、重温和浏览网上提供的丰富节目及内容。同时推出香港电台网站手机版,内容包括:直播6个电台频道节目、浏览中、英文即时新闻文本,及收听新闻节目。 香港电台设有电视部和教育电视部,但无独立电视频道,需借用现有商业电视台时段播放。成立于1970年,前身是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电视部和教育电视。港台电视节目的取向较商营电视台为严肃,着重时事、教育及小众趣味,较少娱乐性。
初时香港电台的电视节目在香港两家免费电视台——TVB及丽的(亚洲电视前身),以协定形式在不同时段播放。至1980年代末,港台与两家电视台经磋商后协议在黄金时段抽出若干时间播放港台电视节目,这个硬性规定于1989年正式实施。这个规定实施的初期,两间免费电视台对此安排有所微言,认为港台电视节目过于严肃乏味,拉低电视台的收视率。正所谓两家电视台经磋商后协议在黄金时段抽出若干时间播放港台电视节目,即在2008-2009年季度的港台节目。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播放港台节目为TVB,而星期六及日的播放港台节目为亚洲电视,然而在每年9月时,把播放港台节目时段对调。以梅花间竹形式对调。相反亦然。播放港台节目通常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19时至19时30分。星期六的19时至20时30分及星期日的19时至20时。固定为每季度的电视节目为5套节目,曾经在星期六,日的黄金时段节目为4套。主要是迁就部份港台节目的播放长度。在以前,有部份节目就采用固定制度,例如警讯。通常固定在星期六/日时段播影。此外,铿锵集固定在TVB播放。而议事论事就通常固定在立法会非休会期间的星期四播放。
香港电台于1991年首创“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委托独立调查机构进行,发展收视率以外的节目质素指标。港台历年所得平均欣赏指数均高踞榜首,于2008年已连续第十一年夺得“全年最高平均欣赏指数大奖”,同年以香港历史系列勇夺“评审团大奖”。另外,自2000年开始,香港电台推出外判电视及电台节目计划,引入新制作意念,推动培育本地独立创作。香港电台的网站设有免费网上直播和重温。
2009年9月27日,香港电台大部份电视节目改用16:9画面比例制作。香港政府已预留无线频道作为港台未来发展之用。 政府于2009年宣布扩大香港电台的服务范畴,其中一项主要任务是推出数码地面电视广播服务,为香港市民提供免费的公共数码电视。港台的数码地面电视广播服务暂定提供三条(即31、32及33台)节目频道。有关频道现已进入讯号测试阶段。
除着数码地面电视服务展开,香港电台会由二〇一一至一二年度起增加制作高清电视节目的时数,由每年约五十小时增加至每年不少于二百小时。未来数年,香港电台会主力建立发射网络,包括与两家免费电视台商讨租用合适的山头发射站、订购发射仪器及设备,以及进行技术测试。
于2012年,港台透过慈云山发射站为筹划中的数码地面电视频道进行技术测试,另外三个分别位于金山、青山和飞鹅山的发射站已于2013年3月中相继投入服务。港台数码地面电视讯号的覆盖率已扩展至超过全港五成人口。
2013年1月9日起,港台逢星期三于标清电视频道1,即第32台,会转播每周立法会会议。港台将提供双语广播,观众可选择收听粤语或英语。并在2013年4月1日起,港台会在高清频道,即第31台,与TVB翡翠台及亚洲电视本港台同步播放港台黄金时段节目及重播港台节目以达至6.5小时之广播时数,即每晚19时至次日零晨1时30分。另城市论坛也会在高清频道与TVB翡翠台同步播放。其余时间则继续播放港台挑选的高清节目作测试用途。 香港电台作为公共广播机构,徐了宣传政府的政策、制作教育及资讯节目外,由于不从商业市场导向考量,因此节目制作亦能照顾少数社群需要,2005年,尼尔森媒介研究一项调查结果指出,在涉及全港性的社会事务上,香港电台的节目能够引起较多观众关注,对比两家免费电视台,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电视节目较受大学程度及专业行政人员的欢迎。该研究另一项调查结果指出,在涉及全港性的社会事务上,香港电台的节目能够引起较多观众关注。例如在多次立法会选举中,港台制作的选举论坛节目。
杨毅电台在哪
杨毅电台在喜马拉雅。
杨毅,1977年11月29日,身高178cm。生于北京,现任《体坛周报》副总编、篮球部主任,任《篮球先锋报》副总编辑,并担任中央电视台、腾讯QQ直播、新浪NBA篮球解说顾问。
杨毅是唯一一个曾经全部亲自采访中国三大中锋王治郅、巴特尔、姚明进入NBA的记者,也是第一个陪伴姚明在休斯敦开始NBA征程的记者。少读《三国》、《左传》、《战国策》,爱曲艺爱评书。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
人物介绍:
杨毅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离开《北京青年报》,与苏群、孟晓琦创建《篮球先锋报》任副总编, 现任体坛周报做篮球部主任,中央电视台篮球解说顾问。
他是相当专业的一个解说,客观犀利,善于幽默,个人认为是央视解说NBA最好的一个。
杨毅分析的还是挺到位的,只是整个解说过程都太严肃,一点都不爱开玩笑。记得有一次他和柯凡在新浪解说,本来柯凡跟马建一起解说的时候都是互相开玩笑互相掐,有时看他俩掐也挺有意思的。
体育频道是cctv几台?
体育频道是cctv5。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是中国开播最早、规模最大、拥有世界众多顶级赛事独家报道权的专业体育频道。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开播,全天24小时播出,是中国观众收看体育赛事的首选频道。
CCTV5在线直播体育提供最全面专业的体育直播、体育视频、体育图文、体育赛事、体育评论,内容涵盖世界杯、国足、NBA、CBA、篮球、意甲、西甲、德甲、足球、综合等赛事。
2003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增设《轻松体育》、《巅峰时刻》、《全明星猜想》、《电子竞技世界》、《顶级赛事》、《直播周末》等6个栏目和板块。
cctv的其他频道
1、CCTV-1:综合频道,是以新闻为主的综合类电视频道。
2、CCTV-2:经济频道,是以财经资讯节目为核心、生活服务节目为辅助的电视频道。
3、CCTV-3:综艺频道,是以播出音乐及歌舞节目为主的专业电视频道。
4、CCTV-4:中文国际频道,是以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频道。
5、CCTV-6:**频道,是中国大陆综合性的**专业频道,以宣传**、培养**观众、传播影视文化为宗旨。
我想要中国所有转播NBA的电视台的主持人和评论嘉宾的名单和详细资料?详细些
1950年生 男,汉族,北京人,中国男子篮球运动员。1960年入什刹海业余体校学习,1964年入东城区业余体校学习。1965年入北京青年篮球队,1966年入北京篮球队(其所在队曾获得 年全国冠军),1973年入国家队。在国家队效力8年,司职二中锋,脚步动作扎实,篮下攻击能力强,人称“篮下魔术师”。
多次参加国际比赛,足迹遍及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所在队曾获:1974年第7届亚运会第3名(伊朗,德黑兰);1975年第八届亚洲锦标赛冠军(泰国,曼谷);1977年第九届亚洲锦标赛冠军(马来西亚,吉隆坡);1978年第8届亚运会冠军(泰国,曼谷);1978年第八届世界锦标赛第11名(菲律宾,马尼拉);1979年第十届亚洲锦标赛冠军(日本,名古屋)。1978年,在有美国、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巴西、意大利、加拿大等16支世界强队参加的第8届世界锦标赛中,取得个人总分排名第一的佳绩,被提名为最佳运动员,获得锦标赛“得分王”称号,并被大会誉为篮坛“神射手”。
1977年,在第九届亚洲锦标赛中,被评为最佳前锋。1978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79 年,获北京十佳运动员称号。1999年,获“新中国篮球运动杰出贡献奖”。
退役后入北京体育学院学习。毕业后,1983年任北京青年男篮主教练。1984年任北京女篮主教练。1985年起任中国男子篮球队教练。任国家队教练期间,曾率队参加第十三届亚洲锦标赛(1985年,马来西亚,吉隆坡),获第3名;第十四届亚洲锦标赛(1987年,泰国,曼谷),获冠军;第十届亚运会(1986年,韩国,汉城),获冠军;第十 届世界锦标赛(1986年,西班牙),获第9名;第 届大学生运动会(1986年,前南斯拉夫,萨格勒布),获第 名;第二十四届奥运会(1988年,韩国,汉城),获第11名。
1988年赴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多次协助安排、组织中国队和篮球俱乐部管理人员访美、训练、比赛、考察,并组织及协助美国教练来华讲学。
担任多届全国篮球教练员培训班授课教师及翻译。
多次主持全国青少年篮球夏令营。
中国青年女篮技术顾问,多次安排、组织球队去美国、澳大利亚训练、比赛。
1997至2000年任国际管理集团中国部高级经理。负责中国男篮甲A联赛的宣传与推广。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讲座栏目——《篮球课堂》节目主持,中央电视台NBA 、CBA现场转播解说顾问、特约嘉宾主持,曾多次对NBA总决赛、全明星赛进行现场直播报道及采访报道,创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收视佳绩,被广大电视观众誉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新华社《体育快报》“观战指南”专栏作者。?NBA时空?专栏作者。搜狐网站篮球专栏作者。多次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点评中国篮球及世界篮球。
拍摄出版了系列教学片《现代篮球教学法》(录像带10盘,VCD 10盘)。
著作有:《张卫平篮球训练营》、译著《 篮球运动实用知识规则》
2003年起,任中国男篮奥运希望队领队。
张卫平体育天资突出,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有理想的身高、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智能天赋,10岁迈进素有“健将摇篮”之称的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少年篮球班接受基础训练。十四、五岁猛窜高个儿,弹跳强,力量好,动作谐调而迅捷,有超常的篮球意识与手感。教练、行家看准他是打篮球的“料”。上中学后转入东城区体校定向培训崭露头角,1965年刚15岁就选入北京青年男子篮球队。当时,好苗子云集的青年集训队竞争激烈,他作为前锋队员,身高、弹跳和力量占优,手脚迅捷“有活儿”,篮下攻击力强,头脑清醒睿智、意识好,基本技术底子磁实,进攻方式多,左右手都能投(篮),3--5米跳投精准。凭实力,他不到一年入选北京男篮一队。紧接“”狂飙席卷,运动队瘫痪,人员散失,而他仍保留队中。1973年国家体委全面恢复各项运动、他选入钱澄海执教的新一届国家男子篮球队,司职二中锋。1974年,他作为中国男篮队前锋参加第七届亚运会男篮比赛,获季军。
“”结束后,中国体育重归国际体联大家庭,参加的第一个世界级篮球大赛,就是1978年在马尼拉举行的第八届世界篮球锦标赛,获第11名。此前,他代表国家队夺得第八(1975年)、第九(1977年)两届男篮亚锦赛和第八届亚运会(1978年)篮球比赛,摘得“三连冠”(军),已经加冕“亚洲最佳前锋”、“运动健将”耀眼桂冠的他,再彪加“篮下魔术师”的绰号。
第八届世锦赛,有美国、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巴西、意大利和加拿大等世界“超级强队”角逐,16支世界劲旅交锋大战,中国队夺得第11名,令世界篮坛不可小觊,张卫平的上佳表现和最高得分功拔头筹。他被赛会提名为最佳运动员、誉为“神射手”、获得“得分王”称号。张卫平进入自己篮坛生涯的巅峰期,时年28岁,即至1979年代表国家队夺得第十届男篮亚锦赛冠军(“四连冠”),戴上“北京十佳(运动员)”之冠,他选择了激流勇退。
他退役后入北京体育学院学习深造。1983年,从体院专科篮球专业毕业的他出任北京青年男篮主教练;1984年任北京女篮主教练;1985年任国家队教练。张卫平辅佐钱澄海执教国家男篮跨四个年头,成绩斐然,除1985年带队迈出低迷期拿了第13届亚锦赛第3名;1986年第10届亚运会、1987年第14届亚锦赛连夺亚洲冠军、重显“霸主”之身。1986年作为调研组成员赴西班牙考察、并率队参加第10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中国队获得第9名,首次跨进世界十强之列、创造了历史新章。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男篮保住第11位、较之他的前任们是从未取得过的最好名次,但对他尚存些许抱憾。
作为运动员和教练员,张卫平23年(含“”7年“无战事”),征战国内外比赛千余场、退役后完成大学专科学业,30岁出头进入国家队执教,进而1988年奥运会后离开国家男篮赴美国深造学习、考察乃至工作(将近10年),他的运动生涯、人生轨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体坛,给一拨又一拨走下冠军领奖台的运动员们,呈现再创人生二次辉煌的“张卫平模式”,开“一代先河”。
近10年“舶”美的张卫平,身没离篮坛,情不凉祖国,期间往来大洋两岸,多次协助安排、以至组织中国篮球(男、女)队、省、市的篮球俱乐部经理人员访美,选外援,协调社会多方面力量开拓深层次、分批量以赛带练、兼考察,曾组织(协助)美国资深教练来华讲学送“经”。摸索先进的篮球理念、现代科技训练、比赛的“外学内用”;他担任(多届)全国篮球教练员培训班授课讲师加翻译。他从国家利益出发,思考的触角和视野深远而隽永,那就是“体育的变革性发展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及其演进论断。
世纪之交十多年间,他多次主持全国青少年篮球夏令营活动,营造序列化、传统化社会大背景,开办“张卫平篮球课堂”训练营,把发现培养篮球新人的路拓宽,成才几率加大。令国人好一阵惊喜、更希冀厚望的新人王治郅、姚明们已经在世界篮坛彰显中国的骄傲与未来,也在史实般的接力并领跑着张卫平们播引的篮球生涯的价值轨迹。
90年代归来的他,为职业化变革方兴未艾的大中国球市构建“软件”平台。他用全新的思维、定位自己同快速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篮球运动助推模式,市场条件下篮球运动的经济属性“发酵”,篮球运动的文化元素以广义的人性化融合切入当今人们的生活,快乐篮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卫平的投入与辛苦是开创性、前卫意义的先驱之举,功载中国篮球职业化变革史册。2003年,张卫平改任中国男篮奥运希望队的总教练;2005年兼任CUBA篮球事务资深主管。
张卫平身兼中国青年女篮顾问、频繁“架桥”组织中国球队去美国、澳大利亚训练、比赛;肩负国际集团中国部高级经理;宣传中国男篮甲A联赛、推广青少年乃至教练员的技术培训;受聘主持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篮球课堂》、《篮球公园》——“攻防解析”演示节目、NBA、CBA、CUBA比赛现场转播解说嘉宾、顾问,屈指十年,成为球迷与广大电视观众感悟生活乐趣的“一道意味独特的阳光窗口栏目”。
中国优秀运动员的知识化进而向“博士化”的总趋势,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走向成熟进程中的“体育现象”之一景。张卫平同样不失为先导者。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他早期的论文《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分析》、《策应打法成功的决窍》等见诸于《篮球》等专业杂志或中央级报端。有着鲜明的实战质感与理性经验谈。近期出版专著贯穿现代篮球理念张力、知识辨析的导向特质,展示撰著者的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张卫平篮球训练营》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加大年轻读者、球迷及普及教练人员的看点,还有译著《篮球运动实用知识规则》,都是普及性读物。而他编撰、录制、出版的系列教学片《现代篮球教学法》(录像带10盘;VCD10盘)是其代表性力作,集现代篮球理念、科技训练思想方法之大成。
最令人厌烦的央视篮球解说是谁?
于嘉。首先,于嘉有些东西可能是听久了产生了审美疲劳,本身倒没多大问题,就是听多了反胃,比如“我们的美国同行”啊、“珍珠倒卷帘”啊、“力劈华山”啊、“我们说”啊、“毕竟咱们都知道”啊、“这是最伟大的奥运会决赛”啊。
另外,就可能是他方式的选择,他现在的解说更倾向一种集锦式的解说,追求热闹和表面,还有快餐式的信息量,他会主动的赋予比赛的一些东西,做出这种选择,可能是源于他对观众的一种判断,他可能认为观众更需要集锦。
在你面对这样的解说时,如果你是边看网页边聊天边吃饭边听歌的同时在看比赛,我觉得会有不错的效果。但是你要是坐在电视机前整场追下来,就会难受和疲劳。
此外,于嘉缺乏最基本的播音基本功。他没有能力一口气说完一个完整的句子,经常几个字出来之后停顿两秒。而且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总把自己往评论员上靠。
基本都是比较懂了篮球以后就开始点评,恨不得身兼二职。如果您是一个人解说这场比赛,那没问题,但问题是旁边常常有个嘉宾,这会抢了嘉宾的话。
- 上一篇:联赛奖章会消失吗-联赛结束还没有奖章
- 下一篇:曼城对皇马欧冠首发-曼城对阵皇马